电影改编自小说《将军决战岂在战场》,主要讲述了国共大决战之后,成为俘虏的国军将领,在监狱接受全方位改造的过程。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已纪录片的形式,反映了一群特定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受限于时代背景,画质平平,但运镜、演员、叙事手法,完全不输于今天的电影制作。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6分。前面的文章说过,2020年,是“无产阶级觉醒年”,这样的大环境下,毛选脱销,此类电影评分开始走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这类片子的客观评价本来就应该很高,只是因为前些年整体舆论的风向,导致了此类电影的整体评分被压低,低于真实水准。目前这个8.6的评分,基本符合这部片子的质量水准。
疫情期间,有人说“疫情导致中国电影倒退30年。”意思是电影30年前是没落的。
这就像“中国足球倒退30年”一样搞笑:30年前的国足,可是班上钉钉的亚洲一流强队,不惧日韩。
扮演国民党剿总中将副参谋长的演员,有点面熟是不是?
30年前,刚离开养猪场,开始演电影不久的葛优。
仔细看下这部片子的演员阵容,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而其中很多演员都是当时的省市甚至国家级话剧团出身,演技功底深厚,因此整个电影显得十分扎实。某几个时间点看起来,甚至就像纪录片一样。此片获得了1992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电影提名,可以说是西影厂90年代最好的影片之一。
小小功德林,像一面镜子,导演用舒缓的节奏,让我们瞧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如这部电影对应的那部小说《将军对决岂在战场》。当时国军的将领,很多都是军校毕业,有留洋经历,单纯的军事指挥,丝毫不输解放军,甚至于高出一筹——解放后成立的军校,很多就由国民党旧时期的将领当教员。当时教员作为总指挥,在淮海战役之前,就曾经估算内战可能还要持续五年左右。
但国府的腐败、国军的派系、国军将领的推诿责任、战略上的失败、用人的无能、国军精锐的愤懑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全面的溃败。所以,可以十分确定的说,国民党不是输在战场,或者说不仅仅输在战场,而是经济、政治、民心、政策,等全方位的大溃败。影片也通过多个回忆镜头,展现了这一点。
比如,蒋介石在国军大会上,面对将领们“缺粮”的疑问,反问了一个灵魂问题:陕北和华北地理条件,比较起来如何?为什么陕北的共军有饭吃,你们在华北的国军反而说缺粮?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灵魂提问呢?因为山本五十六也问过,当时日军深陷雨林,下属报告缺粮,山本说:日本人从来都是草食民族,为什么在密林中还会缺粮?
逻辑上似乎没问题,但是枉顾外界条件,仅仅抛出问题,下面的军官,哪个敢提出反问?
这样独裁的状态下,已经是为失败埋下了种子。
而在功德林,几个人因为吃饭打了起来,这是一场群架,但是,旁边还是有旁观的,拉住了别人,说:这是陈诚土木系和军统的斗争,你劝什么劝!
战俘里,分了几部分,一部分初期十分困惑,但随着时间推进,意识到了人民政府的诚意,就积极靠拢组织,不排斥思想改造,并且杜聿明、杨伯涛实实在在利用自己当年的教育知识等,详细的写了介绍美军的资料,给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志愿军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话还没说完,文强打断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在战壕里都听到了。
王耀武:那蒋介石他……
文强:不瞒您说,蒋介石都没听完,就把广播砸了!
当时王耀武觉得自己没有退路了,有点失望。
这个时间节点,也就是大家预计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间节点上。
战俘们的思想,动摇了。
这一点一带而过,但事实上,根据各方面历史描述,朝鲜战争的胜利,对国内战犯的改造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爆发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中国必输,进而可能引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随着战事的推进,美国退回了三八线。这让战犯们的思想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几乎全部国民党将领都认为美国是不可战胜的。台词中一个国民党将领也提到“美国人想办的事,一定会办成,美国人办不成的事,谁也办不成。”这代表了当时整个世界的主流思潮。也是因为,国民党根本就是美国政府的买办政权。那个《中美友好通商条例》,看着是不卖国,但是美极强而中极弱,那个条例,就是把中国变成美国殖民地。
不信,你再问问美国,今天,还敢不敢签那个协议?
美国不敢签,因为签了他就成了中国商品的倾销地了。
但是志愿军却用实力让美国低头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时隔70年,再看这场立国之战,不得不深深佩服当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超乎常人的勇气。
淮海战役失败,国军80万被解放军60万人歼灭,基本确定了国军的彻底失败,后来的渡江战役只打了三天,白崇禧抓的60万壮丁也没撑几天,华南就丢了。到后来就是追击战,事实上直到金门海战之前,国民党都处于溃败状态。
而定乾坤的战役,事实上就是淮海战役。
但是淮海战役的最初,解放军并没有定制这么大的计划,教员也没敢想这么大,谁都没敢。
潜伏在敌军内部的我军地下党郭汝瑰,当然更没敢想这么大,他制定了一个稍微不利于国军的计划。可是打着打着,蒋介石一改再改,最后从战略上,把这个计划改成了极度不利于国军。更搞笑的是,国军淮海总指挥刘峙,能力低下,郭汝瑰奉劝蒋介石撤掉刘峙,但蒋介石不听。
人人都知道国民党淮海总指挥是个猪头,最后甚至地下党都看不下去了,提出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竟然都没有通过!!
刘峙这个猪总指挥,一步步的把淮海的国军拖入泥淖,最后徐州和蚌埠的交通运输线被切断,局势已经相当不利,刘峙担心自己在徐州的安全,把大批的军队调集到徐州——他用了所有计划中,最差最差的那个计划。把徐蚌之间的交通线,拱手送给解放军,也最终导致了黄维军团被全歼。
而在黄维军团被全歼之前,杜聿明收到了著名的“空投手令”事件,逼不得已,去送了人头。
功德林的复盘之际,淮海参战的国军高级将领大部分都在,别人提到七兵团碾庄被歼,一个将领居然居然还是提了一个灵魂问题:
“七兵团被歼,与我何干?”
这个“与我何干”最后的结果之一,就是他成了功德林里被改造的战犯。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国民党的战犯大部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觉得自己是败军之将,输了而已。
最后大家聚在一起,问功德林里为什么会有日本人,结果才有人提起,日本投降后,大量战犯被蒋介石释放,其中一部分还被编入了国军,还有日本的军官,也成了部分国军的军事顾问。
这事办的恶不恶心?伤不伤民族感情?灭不灭国军形象?是不是让国军将领寒了心?
可是作为买办代表的蒋介石,就是这么干了。
这件事之后,更多的战犯,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已经有所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事实上已经转变了思想。而最后带这群战犯参观长春一汽、武汉长江大桥等新中国建筑的时候,可以说,其中绝大多户战犯,已经完成了思想上和灵魂上的改造。
他们作为旧时代的军官,旧中国是什么样子,人民是精神面貌是什么样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什么样子,他们再清楚不过了。而今在看到中国这个样子,武汉长江大桥边上的少先队员是什么精神状态,什么眼神,当年十里洋城擦皮鞋的孩子,又是什么样子?
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人民手里,无法挽回。
真正的胜利者,是不需要宣传的。
这是杜聿明对自己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内战的总结。其实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是不理解所谓宽大政策的,走过了而立之年,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而看完了这部电影,则相当透彻的理解了这一套政策。
旧社会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囚犯之身,了解了新社会,得到了新社会的待遇之后,整个人,自内而外的认输了,认可了新社会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认可了新社会才是真正人民做主的社会,认可了自己所代表的旧社会,旧权贵的失败和消亡。
这是什么?这是用事实说服世界,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是最有说服力。
消灭这些人的肉体,只是损失了一些子弹,还可能得到大量的叫好。但自内而外改造这些人的灵魂,确是耗费巨大,千难万难。但新生的共和国,还是以广阔的胸襟和饱满的自信,做了这件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电影,因此而意义重大,这一段事实,也注定了影响深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宣传片,但也是一部阐述事实和真理的电影。
站长微信
扫码添加(注明来意)
Yuanzifan99
原梓番博客公众号
博客内容精选
原梓番博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