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图书馆守望者 来源:网络
马伯庸和汗青合著,分上下两册,亲王号称鬼才(祥瑞御免),文笔自然没问题,汗青在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历史和冷兵器的解读,这样的两个风格迥然的人写出来的书一定很有意思,金戈铁马、纵横沙场可是很多男人心中的梦想,想想都让人热血沸汤。
首先,这场战争史称“壬辰之战”,隶属于万历皇帝三大征(播州之役,宁夏之役,朝鲜之役)之一,所以,开始时间是在万历二十年年初。总共是三次出兵,第一次是祖承训的试探性出击,铩羽而归;第二次是名将李如松带大军出击,收复朝鲜二都五道,止步于碧蹄馆;第三次是麻贵带领大军的收尾之战,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军全部撤出朝鲜境内。
以上基本上就是正史中这次战争的梗概,虽然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屡屡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也绝不会像架空小说中写的那么无能。终明朝一代强硬无比,对外绝不妥协,即使皇帝(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也绝不会花一分钱去赎回。
要读懂这段历史,就必须对当时的国际环境有所了解,朝鲜是大明王朝的藩属国,世代称臣,穿汉服,行汉礼,使用汉文字,尊朱熹的理学为正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甚至大明朝的党争之风都传过去了,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中华。
当时的日本刚刚结束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勉强统一了日本本土,比较有代表性的德川家康,却是被政治招安的,并不像其他藩主,是被武力征服的,所以政局很不稳定(有点类似于后世蒋校长“统一”中国的情况)。因此,他采取了以战养战,以对外开疆拓土、掠夺财富的名义,暂时缓解国内的矛盾。
明朝本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海禁,倭寇丛生、海盗盛行,朝中党派倾轧不断,万历皇帝与大臣在立国本的问题上敌对了很久,甚至久不临朝。明代著名抗倭领袖戚继光,也在万历十五年离世,但是他留下了丰厚的军事遗产,对之后的这场战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明代的倭寇,也不全是日本浪人,很多都是大明朝的子民,其中大部分都是世代的渔民,海禁政策实施的是坚壁清野,把他们往内陆迁移,远离海岸线,这直接毁掉了很多人的生计。当然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另一方面是日本的物资匮乏,需要通过海洋贸易来换取紧缺的手工业产品,于是跨国走私成了一个利润极高,风险极大的行业,催生了一批敢于冒险的人,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海盗。
其中的佼佼者,就要数嘉靖年间的“徽王”汪直,他创建了一个跨国的走私集团,在日本本土拥有港口和土地,还创建了国号宋,雇佣大量日本人和大明流民组建了私人武装。后来胡宗宪和幕僚徐渭使计对其招安,却不料汪直上岸后被王本固所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汪直死后,集团部众不受约束,很快各自为战,倭寇之乱比之前更甚。
胡宗宪后因严嵩的败落,被弹劾入狱后自杀,徐渭也因此心灰意冷,多次自杀未遂,受尽牢狱之灾,这位平倭奇才在晚年来到辽东将军李成梁府上,将平生所学都传授给了李如松和李如柏两位公子。而后来在壬辰之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李如松兄弟二人,或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至此,这场战争历史背景介绍完毕。
也正是由于海盗倭寇的猖獗,有不少大明子民被掳到了日本本土,有不少人因为身有长技而担任了一些职位,也正是这些人在战争爆发之前,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情报工作,通过两国之间的商船送回了大明朝。这些名字应该被牢记,许议后、郭国安、朱均旺、陈申、苏八,他们或许只是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也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是“他们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丰臣秀吉派出了九个军团入侵朝鲜,作为嫡系的小西行长拔得头筹,带着火枪队横扫釜山,接下来的战争毫无悬念,朝鲜李朝已经“人不知兵二百余年”,仅仅两个月,三都(汉城、开城、平城)十八道全部陷落,王子被俘,国王率领大臣逃窜到边境,要求到大明境内避难。
明朝那边在忙什么呢,争国本,立太子之事一直争议不下,平叛,也就是著名的“宁夏之役”,带兵的将领正是李如松。作为宗主国,小弟被欺负了,当大哥的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万历君臣的战略思想很明确,御敌于国门之外,很明确地拒绝了朝鲜国王李昖入境避难的的要求。但是,只派祖承训带了五千人赴朝作战,大明朝对此次战争的轻蔑态度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孤军深入、大意轻敌、粮草不济、情报匮乏、朝奸作乱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原因,第一次出兵大败而归。
你没看错,大明朝客场作战,朝鲜连饭都管不起,以至于第二次出兵,还要自带干粮,更别提地图、情报这些更重要的战争要素了,更可气的是还有很多朝奸组成的伪军,充当日军的帮凶,可见这是个世界性问题。可是,朝鲜君臣的无耻程度要远胜于此。
李如松宁夏平判归来后,征尘未洗就被石星派到朝鲜战场,由于这次出兵的规模较大大,大约有四万人左右,又是多兵种的集团作战,势力间的倾轧是难免的。尤其是以李如松为代表的辽东军,更是骄横无比,而他们最看不顺眼的南兵部队,就是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留下来的遗产,擅用火器。
日军能这么快拿下朝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火枪的普及,在日本的战国时代,著名的长筱之战,织田信长用火枪摧毁了武田家的骑兵(号称日本战国第一骑军)。前面说过的海贼王汪直,就是著名的军火走私商。这次南兵带来了大量的火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要远高于日军手中的火枪。
在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镖行天下》最后一集里,就是护送“神武大炮”到朝鲜的故事。只可惜这时的冶炼技术不过关,容易炸膛,在这场战争中还出过几次事故,本来唾手可得的胜利,又被瞬间逆转。直到后来葡萄牙人“弗朗机”的普及,才真正解决了炸膛的问题。
虽然有各种的波折、争功、倾轧,李如松还是很快就收复了朝鲜的二都(平壤和开城)五道,成功压制了日军的锋芒。尤其是在平壤之战中,小西行长的军团几乎被打残,战后日军在整个朝鲜北部的势力被瓦解。但是李如松这个人还是太过激进和冒险,比如历史上很有争议的碧蹄馆之役。李如松在这次战役之后,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不再东进,并且把一个小人物沈惟敬推向了历史的高度,引发了东南亚第一大骗局。
碧蹄馆之役是很有传奇色彩的,起初是李如松派出的侦察部队查大受率领的五百骑兵,与日本“西国第一勇将”立花宗茂的先锋部队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第一回合大胜之后,“查大受非常得意,就向李如松汇报消息:敌多、人傻、速来。”接下来李如梅、祖承训等人带领的三千人就来到了前线,对方的立花宗茂亲率的三千人也与败退的先锋汇合,第二次回合的交锋就此展开。鏖战了一个上午,立花宗茂属下两员大将阵亡,明军的阵型丝毫不乱,这时黑天长政率五千人加入战斗,明军暂时后撤,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李如松接到查大受的情报后,只率了十几名家丁前往,在路上又再次接到情报,说:“日军很多,正在激战,请求大军增援”,但是李如松并没有在意,反而加速前往。这时日军的小早川龙景、宇喜多秀家的各家主力军团也陆续到场,加上之前的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的部队,总兵力达到了三万多人,而李如松的后援,只有带着二十多名亲兵拼命赶路的李如柏。
明军以三千(查大受的五百人,在三天前已经奉命撤回)对阵前的日军三万,还不算驻扎在不远处汉城中的日本军团,明军是辽东骑兵中的精锐,日军是步、骑、枪混合军团,由于明军是孤军深入,战斗异常惨烈,在日军几乎要合围的紧急情况下,李如松麾下大将杨元率领的五千援军杀入战场,这才扭转了之前的颓势,安全撤退。以寡敌众,明军还能让敌人付出两倍的伤亡,虽败犹容。但是这次战斗中,李如松的亲兵伤亡惨重,大多都是一起长大的家丁,尤其是家将李有升,更是让李如松痛哭不已,这都要归结于他的冒进和失策。
这个时候,朝鲜君臣的无耻程度可谓是到达了顶点,完全不顾此时明军的现状,粮草严重不济,不得不杀马充饥,这对辽东的骑兵来说几乎是灾难,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加上天气的恶化,非战斗性减员急剧上升。但是,他们还是咄咄逼人要求继续出兵,替他们夺取汉城,而他们能提供的只有一张满口喷粪的嘴而已。朝鲜君臣这种完全不顾别人死活,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国际主义精神,几乎充斥着整场战争。
日本的补给线在汉城达到极限,明军的补给线只能止步于开城,经过碧蹄馆之役后,双方都无力再打。既然不想打,那就和谈,沈惟敬在这个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联合日本方面的小西行长,不仅成功骗过了丰臣秀吉和明朝君臣,还让双方达成了暂时和解,划地而治,而且一骗就是好几年。既然是骗局,自然就有被戳破的一天,直接后果就是大明王朝第三次出兵,事后沈惟敬被斩首,兵部尚书石星被下狱治罪。
最可笑的是,这次骗局的最大受害者,丰臣秀吉到死也不知道,所以说他是年迈昏聩的野心家一点都不过分,传说中的英明神武对应的却是现实中的很傻很天真,但是他的死,也结束了这场战争。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在日军撤退的时候,葬身大海,他就是李舜臣,朝鲜著名海战将领。
据作者言,这场战争在明朝当局看来并不重要,所以史料记载并不是很详细,朝鲜方面无耻程度更高,几乎把明军的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倒是日本方面各家族的材料很丰富,虽然有些数据夸大不可信,但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伤亡人数,即使各方记载的不一样,为数不少都被夸大了,但是也能考证出来,比如粮草的供应,战前和战后的兵员数,非战斗性减员,战后的军功赏赐,进行交叉对比,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有人指出,万历三大征耗尽了府库的财帛,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这样的说法也未免太过武断,根据明朝当年的岁入,这次战争花的钱只是很少一部分。这些自命清高的的文人,只会根据清朝的流言信口开河罢了,从未真正去看过万历时的财政数据。
应该说万历皇帝对大明朝的灭亡,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绝对不是这三大征,更重要的还是争国本中,对继承人的压制和残害,以及对老师张居正的憎恨,废除了运行多年的“考成法”和部分“一条鞭法”,导致后期党争混乱,经济崩溃,最终亡于流寇。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5.html
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5.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