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作者:图书馆守望者
来源:网络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我读历史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读小说多了之后,觉得太过于乏味,人类的想象力再丰富,也敌不过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一入历史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书读得越多,就觉得自己越无知,越渺小。读史明志,副作用就是在也不能看历史剧了,粗制滥造和随意改编让人不忍直视。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要想读懂人性,了解人类的生存方式,就要从历史的缝隙里去寻找,这是很必要的一课。早期的史官们代表着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崔柕因为太史写下“崔柕弑其君“,连杀了太史和他两个弟弟,到了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南史氏听说后特意赶来,说天下的史官都排着队,准备好前赴后继,要看看是崔柕的刀快,还是史官手中的毛锥硬。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史官记录的一切,存档后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也是本朝人不修当朝史的原因之一。这个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领域,为何会逐步演变成“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士大夫精神的消失。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首先,人才选拔的变化,众所周知,只有保障底层人群向高层流通渠道的畅通,才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先秦之前做官是世袭制,这个不用多说了,汉武帝时,改为察举制,在大士族子弟中举孝廉,魏文帝为了拉拢中小士族,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都沿袭这一制度。隋文帝时,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也就是后世的科举制,唐宋元明清虽然细节不断改进,总体还是沿袭了这一制度,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科举制度的诞生影响巨大,尤其是武曌举行的殿试之后,读书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尊师重道又是儒家核心价值观,这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其次,是与皇权的不断加强是分不开的,纵观两千年的官场史,就是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历史。汉朝时的丞相,还能和皇帝坐而论道,有些还享有”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隋唐的时候,相权就被拆分为三省六部,相互制衡,权力被大大分散。两宋的时候,皇权进一步加强,提升文官的地位(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为好男儿),并立下祖训,不杀大臣(赵构是个异类),只是这时,当官的只能站着在殿内议事了。明太祖废丞相,他的后人又建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但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而且内阁还有封驳的权力(封驳是相权很重要的一部分)。清朝的军机处就比较暧昧了,满人自称奴才,即家奴的意思,汉人称臣,地位甚至还不如家奴。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如胡适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仍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去还原去接近真相。当年明月这样的民间写史人出现后,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来书写历史,剔除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后,历史开始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完全可以作为普通人的历史入门读物,因为读完之后,你就会惊叹,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好看。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土地一直是历史中绕不开的话题,按照马氏人口理论,技术进步,可以带来短暂的人均收入提高,但是收入提高的人们很快会生产更多的人口,人均土地会减少,农业生产率就会降低,从而抵消了原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所以技术进步的长期效果,只是增加人口,并不会带来人均收入的提高(此理论仅适用于工业革命前的农耕社会。)。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当年明月在书中写过一篇“地主是怎样炼成的”,结尾是这么写的,“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https://www.yuanzifan.com/6208.html
怎么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虽说农民的奋斗目标并不高——农夫(妇)、山泉、有点田。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能活下去,只要能活下去,就绝不会想到造反。但现实是残酷的,到了每个朝代的末期,他们总是会吃不上饭,因为他们有一个几乎无法战胜的敌人:土地兼并。(摘自《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
无论任何时代,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忍耐力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如果你没有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绝不会造反。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无非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无非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有当统治者把他们这种最低限度的要求以及最微薄的希望都粉碎无遗的时候,他们才会铤而走险。而一旦他们选择了造反,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就是毁灭性的。
“农民起义”带给中国的,无非只是用一种“以暴易暴”的方式,不断重复并强化“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而已。不过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这种黄袍加身的梦想罢了;而他们的“革命”结果,充其量也就是通过暴力手段完成政治权力和私人财产的转移而已。(摘自《血腥的盛唐7》)
读史明志,就是要读懂了过去,了解了人类走过的弯路,去寻求一种更先进的制度,追求更高级的文明,而不是摸着石头上了瘾,再也不肯上岸了,比如中医就是一例。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百年了,德先生已经一脚踏入门内,一脚留在门外了,可是赛先生连门缝都没有挤进来,这就是令人扼腕痛惜之处。
最后,推荐一下周纵策先生的《五四运动史》,我是数年前偶然得到,正是这本书,重塑了我的历史观,在之后的几年中,阅读的大部分历史内容,都有受到它的影响,只能感叹相见恨晚。这本书前半部考证了五四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半部分着重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各种史料的注释和索引,多得让人觉得过于繁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体现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书中引述了多方的观点,从多个角度观察历史,把问题都摆在台面上,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不拘泥于一家之言,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近代史启蒙作品。
评论